测绘地理信息

Journal of Geomatics

 

   

访问量:402071
日访问量:0

高端论坛

  • 时空智能赋能地图集设计编绘数智化的思考

    王家耀;程士源;王光霞;

    时空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创新性应用技术,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地图集是科学构建复杂非线性地理世界的“百科全书”,是将具有统一总体设计、完整思想体系、系统逻辑组织、有机联系的内部结构和统一协调的若干图组汇集在一起的地图系统,地图集的设计编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时空智能赋能地图集设计编绘全过程是人工智能时代地图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围绕这个主题,首先从时空智能感知、时空大数据智能存储管理、时空大数据智能融合处理、时空智能分析和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等方面论述了时空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并进一步分析了时空智能的系统工程特点,认为这对于进行时空智能赋能地图集设计编绘系统工程具有重要意义;紧接着,重点就时空智能怎样赋能地图集设计编绘数智化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提出时空智能赋能地图集设计编绘系统的全过程,即地图集的总体设计、图组设计、图幅单元设计、图幅设计、图层设计、符号及其组合设计等,并提出时空智能赋能地图集设计编绘数智化的三个着重点,包括:该领域深度学习算法和类脑智能的基础研究;地图集设计编绘数智化三要素(数据、算法和算力)分布并行协同运行模式研究试验;生成式人工智能用于地图集设计的创新性研究,大胆探索通过人机协同方式不断输出地图集设计相关数据知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输出地图集总体设计、图组设计、图幅单元设计、图幅设计、图层设计、符号及组合设计等的文本和图片。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不断优化的过程。

    2025年05期 v.50;No.23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地图专栏

  • 地图设计学的知识体系构建

    翁敏;袁宁佳;杨敏;亢孟军;苏世亮;

    地图设计学作为一种跨学科且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缺乏对整个过程设计的知识体系支持。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经典地图学、地图艺术设计与地图工程三种视角下的地图设计知识体系范式,随后以地图信息传输模型为本底逻辑参考,提出了地图设计的概念框架,旨在构建逻辑严谨、内容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随后,由“需求分析-总体设计-数据设计-详细设计-设计输出”五模块构成地图设计学知识体系的概念框架,通过强化模块间的逻辑关联与流程衔接,为地图设计实践提供系统性的理论指导。本文形成的地图设计学知识体系内容不仅填补了学科空白,还为提升地图产品的规范性、艺术性与传播效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2025年05期 v.50;No.239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6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R-HUD导航地图符号视觉变量扩展研究

    李连营;邱云浩;孙艳瑜;许小兰;易瑞满;徐之俊;

    随着汽车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AR-HUD(augmented reality head-up display)技术因其提供的沉浸式导航体验而日益受到关注。在符号视觉变量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AR-HUD车载导航地图的内容体系,重点探讨了AR-HUD导航地图符号的视觉变量,涵盖了空间变量、时间变量、语义变量以及交互变量,提出了AR-HUD导航符号动态视觉变量的设计框架,并构建了分层符号体系,以实现导航信息的层次化、差异化展示。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所提框架在实际应用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AR-HUD导航地图符号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价值的参考。

    2025年05期 v.50;No.239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尺度特征增强的地图瓦片生成方法

    孟妮娜;王海兴;张禧龙;吉韶泽;

    针对现有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地图瓦片生成方法存在的细节模糊、结构失真及训练稳定性不足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多尺度特征增强的地图瓦片生成方法(MFASNGAN),通过多尺度特征增强模块(并行多尺度卷积+空间-通道双注意力机制)自适应融合跨层次特征,有效解决传统单尺度特征提取导致的细节丢失和结构畸变问题;同时引入了谱归一化判别器(SNGAN)增强网络在复杂数据分布下的训练稳定性与收敛效率。实验表明,本文方法在FID(142.54)、RMSE(4.00%)、PSNR(28.98)和SSIM(62.2%)四项指标上显著优于主流方法。

    2025年05期 v.50;No.239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时空造境”理念的风景旅游地图设计

    李美璇;唐曦;农飞洋;

    随着地图设计研究的不断发展,地图的概念和形式不断泛化,其内容表达逐渐从科学性为主转向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并举。针对当前风景旅游地图设计的理论建构、地图呈现形式的时序特征优化、装帧形式的吸引力塑造等需求,本文提出“实境-心境-物境-情境”的风景旅游地图主体逻辑架构,并给出“时空造境”的基本设计原则。最后以《桂林记:青山·奇洞·秀水》为案例,详细说明如何基于“时空造境”理念完成风景旅游地图的视觉设计。这一方案以解构自然景观特征为主旨,可为今后风景旅游地图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参考。

    2025年05期 v.50;No.239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7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地图集设计的方法体系:以《内蒙古国土空间规划地图集》为例

    沈文钰;鲁丽波;李响;程雄;王月云;庞小平;李静;

    当前,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专题地图集的编制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探索其设计的理论依据与方法体系。本文基于地理学本体论,提出“源-域-势-达”的方法体系,以系统指导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地图集的内容架构设计,推动理论核心向实践成果的全流程转化。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从资源禀赋、功能布局和潜力释放三个维度,可视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在逻辑。旨在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地图集的内容设计与架构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参考,也为不同层级国土空间规划地图集的内容构建提供借鉴。

    2025年05期 v.50;No.239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9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城市文化地图设计——以重庆市“每周一图”为例

    常栗筠;吴迪;谢峘;

    城市文化地图是城市文化与风貌传播的重要媒介,也在地理信息服务中扮演关键角色。针对当前城市文化地图难以兼顾深度内涵表达和即时服务供给的现状,本研究通过构建城市的时空间坐标系,形成了适应城市动态发展的城市文化地图内容体系框架,随后以重庆市为研究城市实施了重庆市“每周一图”的设计实践,并形成一套能够成体系快速更新,用以提供民生服务、传递城市风貌的城市文化地图设计流程,旨在为城市文化地图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025年05期 v.50;No.239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土空间规划辅助决策分析图设计理论与方法:以杭州市为例

    宋晓燕;

    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土空间治理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的引领作用。以地图为可视化方式的地理数据分析有助于规划者了解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直观地为规划决策提供关键支持。本文从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体系的视角出发,采用“空间数据分析+专题制图”的思想,提出了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辅助决策分析图的主题内容选取和表达策略,并以杭州市为例,对辅助决策分析图的表达策略进行了说明。

    2025年05期 v.50;No.239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4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电子航道图质量显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李艳芳;徐乐;

    电子航道图是长江航道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此保障长江电子航道图的数据质量是长江航运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但随着航道图数据规范进一步扩充、更新,现有检测工具已然无法满足实际检测需求。基于上述实际需求,本项目开发了电子航道图质量检查显示软件,通过该程序的开发,探索了一套高效、科学的图幅数据检测执行方法,可有效提升图幅数据的检测效率,规范电子航道图质量检查工作,充分保障图幅数据质量,从而为数字航道、智能航道建设提供强大有效的数据支撑,切实保障航道图数据质量的同时,亦可规范电子航道图质量检查工作。

    2025年05期 v.50;No.239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图集装帧设计与城市文化视觉传达——基于《苏州市地图集》的分析

    张舒言;

    地图集装帧设计是书籍艺术和城市文化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它借助艺术化的视觉表征,充分展现城市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特色。《苏州市地图集》通过创新的装帧手法,融合苏州历史与现代元素,不仅提升了艺术价值,还深刻传达了城市文化信息。该地图集运用视觉层次理论和色彩心理学,增强了信息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体验。同时,它精心挑选材质,巧妙融入苏州历史时间脉络,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如插画、图表等,直观展现了苏州的城市韵味与文化底蕴。此外,地图集还借助信息可视化与用户体验设计理论,实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其实用价值与便捷程度。

    2025年05期 v.50;No.239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融合不透水面和耕地的2019年全球城区边界产品

    刘婷;杨杰;李家艺;黄昕;

    确定城市范围有助于城市规划、生态保护、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对城区边界的研究存在时效性差等问题,对全球城区边界进行持续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30m全球不透水面产品(global ISA dataset,GISA 2.0),首先利用全球30m耕地空间分布产品(Global 30-m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opland in 2020,GCL30_2020)去除耕地分布区域。其次利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来获取初始城区边界。最后采用形态学等方法进行后处理获取2019年的全球城区边界(global urban boundary 2019,GUB2019)。将结果与哨兵二号卫星影像、现有全球城区边界产品(global urban boundaries,GUB)比较,均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GUB2019与GUB的相关性达0.88。通过比较GUB2019和人工目视解译样本的城市面积,统计得到的交并比最高达0.902,平均交并比达0.787。GUB2019对GUB(仅到2018年)进行了时间更新,同时考虑了不透水面和耕地对城市范围的综合影响,降低了GUB的虚警。GUB2019可以为全球城市及乡村研究提供参考(下载地址:https://doi. org/10.6084/m9. figshare. 26172808)。

    2025年05期 v.50;No.239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多源数据下荆州市建成环境与城市活力关系分析

    王雅霜;吴峻;

    研究建成环境对城市活力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导向具有关键作用。文章以荆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百度热力图评估城市活力,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荆州市建成环境对城市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荆州市中心城区城市活力呈现中心高外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工作日与双休日活力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建成环境的“5D”要素:密度、设计、多样性、交通可达性以及目的地可达性,对城市活力的影响表现出了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公交站点密度、功能混合度、建筑平均层数等指标对活力影响尤为显著。研究提议优化居住人口密度、增强功能混合度、改进交通可达性与目的地可达性,以提高城市活力。鉴于三线城市活力的衰退趋势,本研究不仅为当地城市规划与发展领域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价值。

    2025年05期 v.50;No.239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5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技术研究

  • 基于人机协同的喀斯特地貌知识图谱构建方法

    李治江;张思慧;陈国瑞;陈碧宇;

    地理空间知识图谱作为一种有效的地理知识组织与表达工具,能在多源数据融合与复杂关系挖掘中提供支撑。喀斯特地貌作为一种典型的地理现象,其复杂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多维信息关联对知识表达与利用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传统的自动化构建方法在语义理解和领域精确性方面存在局限。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聚焦于喀斯特地貌领域,提出了一种人机协同的地理空间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通过在各个关键环节引入专家协同,提升图谱构建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首先,本文设计了一个人机协同的构建架构,结合自动化处理与人工反馈,实现从实例构建、关系映射、冲突检测等环节的全流程协同。其次,在图谱构建过程中,专家通过特定接口参与实体对齐、关系抽取和结构优化等环节,确保高精度的知识关联与构建。最后,本文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各项模块功能以及其在喀斯特地貌知识图谱构建中的实践效果。该人机协同平台不仅显著提高了图谱构建的效率,还能增强地理空间知识图谱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为地理信息服务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2025年05期 v.50;No.239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0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遥感影像单类分类研究综述

    薄树奎;王亚宽;郝晓玉;卢一冉;魏征;

    遥感影像单类分类是影像分类的一种特例,在遥感领域有着广泛且重要的应用。由于单类分类中针对的是一个地物类别,在特征选择和分类方法方面与多类分类都不相同。本文从特征提取/选择、单类分类器和深度学习三个方面,对遥感影像单类分类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基于特征提取/选择的方法,主要包括各种指数特征、统计特征以及遥感影像的多源和多时相特征;基于单类分类器的方法,分为正样本学习和正样本加未标记样本学习两个大类;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中以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和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为主。单类分类研究中的特征选择主要集中在各种指数的设计方面,不需要大量的人工标注工作,计算效率高,但每种指数特征针对特定的地物类别,缺乏通用性。单类分类器通用性较强,能聚焦于目标类别的特征进行有效提取,但其训练过程中仅依赖于一个类别的样本数据,在目标类别呈多样性分布的情况下精度会下降。深度学习方法能自动学习特征,在复杂的遥感数据中提取目标类别,但深度学习模型需要大量的标注数据进行训练,增加了计算成本。而将传统方法与深度学习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遥感影像单类分类的计算效率和分类精度。

    2025年05期 v.50;No.239 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改进河马优化算法的高光谱波段选择

    黄祥;王克晓;蒲晓君;周蕊;吴园;

    高光谱降维是农作物遥感分类的关键环节,通过去除冗余信息保留有效特征信息,从而提升分类准确率。波段选择作为高光谱降维的一种核心手段,通常依赖于特定的优化算法和遥感任务来定量评估波段的重要性,并据此挑选出最佳波段子集。然而,现有的波段选择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河马算法的高光谱波段选择算法,旨在为具有相似光谱特征的农作物精细分类提供一种高效的波段选择方法。首先,提出了一种离散化策略,并据此对HO算法进行了修正,从而形成了适用于波段选择的DHO算法。其次,分析了HO算法在波段选择中全局搜索效率不高和局部精细搜索能力不足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适应防御策略和非线性逃离策略,同时将这些策略与离散化策略相结合,形成了IDHO算法,以提升DHO算法在波段选择中的性能。最后,基于农作物精细分类的应用场景,以Jeffries-Matusita距离为核心变量创建适应度函数,并使用改进后的河马算法(DHO、IDHO)与其他元启发式优化算法(ACO、GA)进行波段选择,再将优选的波段子集输入到U-Net模型进行分割。结果表明,DHO和IDHO在收敛速度和精度方面均优于ACO和GA。特别是IDHO,在不显著增加计算成本的前提下,实现了比DHO更高的收敛精度,展现了其更强的优化能力。此外,由IDHO筛选出的波段子集在进行分类时也达到了更高的精度。

    2025年05期 v.50;No.239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1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知识图谱支持下的城乡规划知识体系数字化建设:优势、关键技术与构建应用

    袁满;汤鄂南;单卓然;熊伟;罗琼;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领域知识的快速增长对传统的数据存储方式、学科服务以及规划业务的管理都带来了新的挑战。知识图谱可以将知识进行公式化及结构化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应用,是新时代城乡规划领域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研究结合城乡规划领域的知识特点对其在数字化过程中的数据库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城乡规划领域知识图谱的技术路线,并对其数据收集、知识抽取、知识存储、知识融合、本体建模和知识加工等构建步骤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构建城乡规划领域知识图谱中的本体构建以及多类型实体关系构建两大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解释。最后研究以建设项目选址为例,结合Neo4j数据库对提出的城乡规划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路线和方法进行了应用。

    2025年05期 v.50;No.239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9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陆地探测卫星星载北斗三号接收机数据质量分析

    陈其康;白泽天;王广兴;李敏;王宏光;

    低轨卫星可用于卫星遥感和重力场恢复,而精密定轨对于低轨卫星应用至关重要。影响低轨卫星轨道精度的因素之一便是星载GNSS观测质量。本文对陆探卫星星载GNSS接收机数据质量从伪距多路径误差、完整率、饱满度和周跳比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与选取的4个地面IGS站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陆探卫星星载接收机北斗三号卫星B1I、B3I频点伪距多路径误差RMS值为0.3m左右,B1I频点与地面测站数据相差较小,B3I频点比地面测站高20%;北斗三号卫星数据饱满度达到了100%,完整率为80%;星载数据周跳比明显差于地面站数据,原因是低轨卫星对导航卫星跟踪的持续时间短,连续观测历元数较少。陆探卫星B1I和B3I伪距多路径误差、完整率、饱满度和周跳比等重要指标均达到了低轨卫星精密定轨对观测数据的要求。

    2025年05期 v.50;No.239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0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高斯赫尔默特模型的最小二乘圆拟合方法

    王晓旭;陈傲天;李彬彬;马晓辉;方兴;

    圆拟合是测绘领域非线性拟合的代表性问题,基于最小二乘原则的几何圆拟合广泛地应用于精密的数据处理中。经典方法通过对每个点引入极角的方式将其转化为一般的间接平差问题,然后通过高斯牛顿迭代法求解,该方法的参数个数随点数增加,导致矩阵计算复杂度和参数初始值计算的问题。基于垂径定理,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赫尔默特模型的最小二乘圆拟合方法,通过独立的弦形成方程,仅包含圆心坐标参数。在计算方面,本文对非线性高斯赫尔默特模型进行了线性化并且给出了迭代算法。模拟实验和实测数据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计算效率上优于经典的间接平差最小二乘圆拟合算法,并且能够得到一致的估计结果。

    2025年05期 v.50;No.239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3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最优邻域特征提取和改进随机森林的建筑立面结构点云分类方法

    程志新;邹进贵;贺亦峰;翟若明;孟丽媛;张玲;王云可;

    建筑立面点云包含了丰富的结构要素,对于结构的精细分类目前在智慧城市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因此本文提出一种监督式机器学习方法,用于高效分类建筑立面点云中的结构要素。首先通过特征熵函数确定最优邻域,然后提取适用于建筑的多维特征,最后采用基于特征重要性加权的随机森林分类器分类。实验表明,本文提出方法在公开数据集上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和效率,平均交并比(mIOU)能够达到81.0%。

    2025年05期 v.50;No.239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9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面向数字孪生城市的三维数字底座多源数据融合

    赵军;余成华;卢永华;陈业滨;

    多源数据融合是数字孪生城市构建的基础。现有研究较少从较为全面的视角分析数字孪生城市三维数字底座的多源数据融合。而数字孪生城市构建并非单一或几种三维数据融合的结果,而是GIS数据、BIM数据、倾斜摄影数据、业务数据、视频数据、IoT数据等多源时空大数据融合的产物。因此,本文从数字孪生城市多源数据融合角度出发,分析城市对象、几何模型、语义属性之间的关联关系,提出多源异构数据汇聚、处理和融合方法,形成统一的三维时空数字底座。本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深圳市数字孪生平台建设工作中,可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2025年05期 v.50;No.239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5K]
    [下载次数: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人为本”视角下武汉市工业社区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估及影响机制研究

    柯泽华;赵浪;尹力;汤和平;杨秀;薄立明;

    本文基于“城市人”理论,构建“建成环境要素—居民时空感知—居民满意度”的社区产城关系认知测度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其内在作用路径,并提出工业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策略。选取中部典型工业城市武汉市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市工业社区居民综合满意度整体偏低,尤其是户外活动安全、夜间出行安全,无障碍设施品质以及美观性整体等感知较为消极。(2)工业社区人居环境对居民满意度存在两条显著影响路径:社区建成环境与设施经由居民在“安全、方便、舒适、美观”感知的中介作用,对满意度水平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效应;工业用地区位与交通则直接对居民综合满意度表现出显著正向影响关系。(3)居民在“安全、方便、舒适、美观”四类感知之间存在递进式的内在传导机制,具体表现为低层级的安全与方便感知可正向推动舒适与美观等高层级感知的形成,且高层级感知维度对满意度的提升具有更显著的影响力。基于分析结果,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从宏观、微观空间以及环境营造方面提出人居环境优化策略,为未来工业社区改造和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5期 v.50;No.239 12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4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局部结构先验的带电作业现场图像深度估计方法

    彭勇;刘艳;乔锐勋;雷兴列;刘凯;

    为提高预训练深度估计模型的结构特征捕捉效率,本文提出一种特别针对光线易变和纹理细节丰富的图像增强方法,构建了一个基于图像增强的深度估计学习框架。该框架旨在引入结构先验感知UNet图像增强技术提升自监督单目深度估计性能。基于局部感知增强和窗口感知增强,研究构建U形网络捕捉局部结构先验特征,将图像增强过程产生的有效像素引入到教师模型监督中,以提高深度估计监督学习的结构捕捉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在联合本文所提LDAE和W-DAE局部结构特征优化方法后,该模型能够有效处理颜色扰动和空间特征捕捉问题,从而大幅提升带电作业环境下小样本图像深度估计性能。基于真实图像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较现有深度估计SOTA模型在AbsRel上有17%的相对降低,在δ_1上有3%的提升。

    2025年05期 v.50;No.239 13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8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学研究

  • 融入地图和思政的GIS专业综合实践体系构建

    刘涛;朱睿;张黎明;周亮;孙建国;陈凡;

    以兰州交通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将专业综合实践体系划分为3个主题模块载体,即以会宁会师楼为基地的红色主题教育实践、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和以地理认知为主题的祁连山科考实践,并将地图数据采集、制作、可视化展示贯穿实践全过程。在现有实践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性的设想和改革,从顶层高度构建思政、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综合实践体系,形成了“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025年05期 v.50;No.239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地图学》教学改革与创新

    奚大平;关庆锋;周琪;杨乃;刘彦珠;郑贵洲;

    设计“基础理论模块-专题技术模块-综合创新模块-实践提升模块”的递进式课程结构体系,涵盖地图学的核心原理、技术应用及创新设计,构建“核心理论层-技术拓展层-领域融合层”三级课程知识体系框架,增强课程适应性与创新性,采用了多元融教、以赛代练的教学模式,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在线教学资源等工具,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融合。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与竞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行业需求相结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国家发展、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等价值观念与地图学知识深度融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课程评价加入师生双向协同反馈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以上教学改革与创新举措,近几年在地图学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25年05期 v.50;No.239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