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二虎;谢清扬;张云龙;李岩林;田晓静;刘经南;
选取2020—2022年地球定向参数(earth orientation parameters,EOP)数据,利用傅里叶变化和小波分析的方法对这3年的EOP进行时频分析,通过对比其和其他不同年份的数据的频谱,找出2020—2022年EOP周期项的变化特征:极移Xp减少两个60 d以下小周期项,周年项周期振幅增加0.008 02 as,增加比率为7.8%,极移Yp增加两个60 d以下小周期项,周年项振幅增加0.001 304 as,增加比率为14%,二者均缺失钱德勒项周期;章动X方向增加了7个30 d以下小周期项,减少了1个120 d周期项,减少了4个20~30 d周期项,章动Y增加了2个40 d左右周期和2个30 d以下小周期项;日长变化周期项虽然没有增减变化,但周年项振幅增加了0.053 547 mas,增加比率为13.74%;半年项振幅增加了0.021431mas,增加比率为6.5%;月项振幅增加了0.022 003 mas,增加比率为12.57%;半月项振幅增加了0.135006mas,增加比率为57.2%;9d项振幅增加了0.022 588 mas,增加比率为37.94%。
2025年04期 v.50;No.238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2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建辉;叶世榕;夏凤雨;曾旭平;马鑫程;
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技术的发展,广播星历精度逐渐提升,为基于广播星历实现的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 with broadcast ephemerides, BE-PPP)带来了希望。本文基于2022年6月至2023年11月的BDS-3广播星历分析了其误差特性,并基于此改正相应误差实现BDS-3 BE-PPP。根据实验结果,本文首次发现BDS-3广播和精密轨道间的赫尔默特旋转参数在2023年8月逐渐减小,这也改善了赫尔默特七参数的根和平方(root-sum-square,RSS)。2023年9月、10月和11月的RSS平均值分别为5.16 cm、5.51 cm和5.12 cm,明显优于其余月份。通过修正BDS-3广播轨道Z向年周期平移误差和引入广播星历视线方向综合误差参数进行BE-PPP数据处理,2月的静态和仿动态的三维定位精度分别为32.6 cm和52.5 cm;11月使用精度提升的BDS-3广播星历的静态和仿动态的三维定位精度分别为26.6cm和43.5cm,相比2月,分别提升了18.4%和15.5%。
2025年04期 v.50;No.238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2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亢怡心;李厚朴;陈永冰;刘福江;吴延坤;
以我国的探火计划为出发点,在以地球高斯投影作为研究基础的前提下,借助复数理论研究了高斯投影的3种表达形式,将其展开系数从第一偏心率e改写为第三扁率n的表达形式,并对不同形式的高斯投影表达式的截断误差和计算精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椭球第三扁率n表示的复变函数高斯投影正反解展开式形式简单,收敛性更好,更利于推广至火星;对于3种表达形式,三角函数指数形式计算效率最高,因此建议在高斯投影正反解过程中建议采用指数形式。
2025年04期 v.50;No.238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广越;王甫红;程雨欣;张万威;
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navigationsystem,INS)组合导航中,通常将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的零偏和比例因子作为待估参数,通过在线估计和反馈以提高系统的精度和性能。为分析低成本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MEMS)IMU各项误差的长时间稳定性及其对GNSS/INS组合导航系统性能的影响,本文以百元级LG69T板卡的MEMS IMU为研究对象,开展多次实验室标定试验和车载组合导航试验。结果表明,MEMS IMU的零偏、比例因子和交轴耦合误差在30天内能保持相对稳定,其中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的零偏值较大。在GNSS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real-time kinematic, RTK)/INS紧组合导航的车载试验中,先用实验室标定的交轴耦合误差项对MEMS IMU观测数据进行补偿,然后在线估计零偏和比例因子,能够提高加速度计和陀螺仪零偏参数的滤波收敛速度,改善滤波初始阶段的INS推算精度。当滤波收敛稳定后,因交轴耦合误差能被零偏和比例因子较好地吸收,补偿交轴耦合误差对组合导航系统的精度提升不明显。
2025年04期 v.50;No.238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5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家同;崔先强;蔡昌盛;
伪距单点定位方法由于计算简单、效率高且实时性强,常用于GNSS动态导航定位,但其定位精度易受到观测噪声和电离层误差的影响。载波相位平滑伪距可以利用载波相位观测值的特点,能够削弱观测噪声、抑制多路径效应影响,如再引入电离层增强改正算法,将可以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兼容与互操作是GNSS资源利用与共享的重要内容,目前BDS和GPS都在播发互操作信号。本文分析了GNSS互操作信号中多种电离层改正方法对相位平滑伪距滤波定位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使用GIM产品作为先验电离层估计的组合方案在定位精度上表现最优。CNMC滤波组合在BDS-3单系统定位中表现最佳,而Hatch滤波组合在GPS互操作信号定位中表现更好。此外,多系统联合定位相较于单系统定位在各方案下均有显著提升,特别是在使用相位平滑伪距滤波后,BDS-3/GPS联合定位的3个方向精度最高可控制在分米级。这些发现为复杂环境下GNSS动态定位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多系统互操作信号的应用中。
2025年04期 v.50;No.238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本鑫;张胜凯;肖峰;李佳星;耿通;陆廷国;罗慧;
重复轨道法是利用测高卫星监测南极冰盖高程变化的重要方法。在利用重复轨道方法计算冰盖高程变化时,引入一种基于抗差估计的方法(insrtitue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Ⅲ,IGG Ⅲ)取代传统的最小二乘方法(least square,LS)。利用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的ICESat-2陆冰高程数据,分别采用LS方法和IGG Ⅲ方法在东南极Totten冰川流域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流域分别呈现出-0.038±0.163 m/yr和-0.040±0.136 m/yr的高程降低趋势,说明IGG Ⅲ抗差估计方法能够在保留重复轨道方法高数据利用率的基础上,有效地减少异常数据被错误引入产生的误差。利用MEaSUREs ITS_LIVE高程变化产品对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IGG Ⅲ方法的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2025年04期 v.50;No.238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昊;高旺;滕贤亮;张敏;孟晓林;
网络RTK(real-time kinematic)高精度定位依赖于空间大气误差的精确建模,目前的网络RTK大气误差建模技术仅依靠参考站大气误差信息进行建模,有效大气误差信息冗余不足,在长基线、大钝角等特殊网型和电离层活跃时段建模效果差,严重影响网络RTK服务性能。本文基于终端与网络RTK平台交互的服务模式在全国一张网和海量用户信息的框架下,提出利用终端用户反馈的大气误差信息增强网络RTK大气误差建模技术,该技术优化了网络RTK服务模式,丰富了大气误差建模信息。最后,结合澳大利亚CORS(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s)数据的实验表明,终端用户回传电离层信息参与大气误差建模时,其他用户的建模精度平均提高26.6%;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技术显著提高了网络RTK大气误差建模精度。
2025年04期 v.50;No.238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魏恒达;辜声峰;赵齐乐;郭敬雨;
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定位、导航和时间(positioning navigation and timing, PNT)服务应用非常广泛。接收机由于信号类型和硬件等原因导致的伪距测量值在接收机端产生的误差叫做伪距偏差。采用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模式的导航系统的伪距偏差也被称为差分码偏差(differential code bias,DCB)。而GLONASS信号采用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FDMA)模式调制,导致每颗卫星在接收机端的伪距偏差都不同。当前已有许多方法来计算GLONASS中的频间码偏差(inter frequency code bias, IFCB)。本文基于FUSING平台实现了纯伪距以及伪距+相位两种GLONASS IFCB解算方案,随后选取2021年一个月的全球IGS站点的观测数据评估了两种方法的精度和效率。结果表明,伪距/相位在双频上解算产品的月稳定度优于0.46 ns和0.58 ns,而纯伪距方案的月稳定度为0.54 ns和0.64 ns。且两种方法的精度差异小于5 cm,但纯伪距非差非组合解决方案的整体运行速度提高了一倍。因此,处理大量数据时应优先选择纯伪距非差非组合方案。同时电离层越活跃,频间码偏差(inter-frequency code bias, IFCB)产品的精度越低。
2025年04期 v.50;No.238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正玉;易雅琴;苗静;梁子杰;余玉辉;
数字水准测量技术已广泛普及,但水准测量数据更易被篡改造假,且传统水准测量质量控制主要位于工序末端,返工代价大。本文以水准测量与质量控制协同并行为导向,以水准测量内外业一体化和标准化为目标,研发集水准测量测前、测中、测后同步质量控制于一体的协同系统,并形成了相应的质量控制体系和系统“4+3”的协同体系。经实践验证,通过全自动、全封闭的数据流转与整理计算,同步开展水准测量与质量控制,极大地提高水准测量效率的同时,有效提升水准测量成果的质量和可信度。
2025年04期 v.50;No.238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银龙;严鹏;楼晓伦;吴云芳;刘任莉;
角度测量是测量学教学基本内容之一,其中全站仪安置操作是难点。目前各类教材针对测角设备安置操作步骤都做了详细的讲解,但少见针对操作中对中和整平相互影响机理的剖析。教学中角度观测实验对全站仪安置的考核停留在学生操作设备实现可使用状态的层次,学生仅掌握操作方法缺乏对操作机理的理解,难以达到深度学习效果,长期稳固地掌握操作方法。本文通过分析全站仪安置过程中对中整平操作引起的仪器对应空间姿态变化,揭示了全站仪整平对中操作影响的机理,并进行实验验证。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全站仪安置操作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全站仪操作虚拟仿真教学软件的开发。
2025年04期 v.50;No.238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鞠一帆;于先文;高成发;
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INS)需要在启动之前进行初始对准,获得精准的初始导航信息,针对传统对准方法对准时间长、启动慢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使用视觉传感器的手机惯导快速对准方法。该方法将视觉定位与惯导初始对准同步进行,对智能手机视觉传感器与惯性传感器轴系夹角进行标定,获得转换矩阵。后续使用时,通过视觉定位获取视觉传感器姿态,结合事前标定得到的视觉传感器与惯性传感器的轴系转换矩阵,即可计算惯导姿态,快速实现手机惯导的初始对准。实测数据证明,本文所述方法简单有效,瞬间即可完成定姿,俯仰与横滚姿态偏差小于1°,航向偏差小于2°。
2025年04期 v.50;No.238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越;李雨昊;梁福逊;董震;
全局定位是自动驾驶、机器人、无人探测等自主智能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为后续的导航、规划、控制提供重要的位置信息。针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受限场景下的点云全局定位方案,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重叠度预测引导的优化方法。首先,利用球面投影获取点云对应的深度图像,通过深度图的相似性估计重叠度。在位置识别阶段,将重叠度与全局特征相结合,利用综合指标进行回环检测。在位姿估计阶段,以重叠度信息显式引导非平衡最优传输过程中的松弛项,而加速六自由度位姿的收敛过程。本文选择车载点云数据集KITTI进行算法测试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重叠度信息对候选帧进行重排序,有效提高了回环检测精度,由重叠度引导的位姿估计提升了收敛速度。
2025年04期 v.50;No.238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莹;陈喆;梁福逊;董震;杨必胜;
建筑物的立体形态因子能够综合反映城市建筑的三维空间布局,是研究城市系统中空间结构、环境效应与人类行为的关键指标。然而,大范围城市建筑物立体形态因子的精准获取仍存在困难。本文基于光学影像、雷达影像、地理大数据、人口数据等多模态数据,利用多时序特征融合,使用随机森林模型对建筑屋顶面积、屋顶周长、建筑高度、高度方差等有关建筑物立体形态的因子进行回归,建立了200 m分辨率的武汉市主要区域建筑物立体形态因子数据集。实验结果显示,以上因子的拟合优度分别达到了0.87、0.93、0.86、0.81,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提取建筑立体形态因子,可为后续更大范围的立体形态分析提供算法支持。
2025年04期 v.50;No.238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9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奥星;周晓光;侯东阳;
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地表覆盖分类方法依赖于大规模且标注精准的训练样本。但受限于成本和技术因素,训练样本不可避免地混入噪声标签,导致分类精度降低。因此,本文提出了融合协同学习和抗噪损失的含噪地表覆盖分类方法。该方法以协同学习机制为主体架构,首先利用参数非共享的双支卷积网络分别提取影像初分类特征;然后,基于双支网络的影像分类概率建模干净数据和噪声数据,构建基于信息熵的噪声可信度评价指标;最后,以可信度评价指标代替人工设定权重的方式,提出基于噪声可信度的自适应主动被动损失函数,引导协同学习网络关注噪声样本。试验表明,该方法在公开数据集GID(模拟噪声)和众源数据OSM(实际噪声)上的平均交并比(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mIOU)分别提升3.85%~23.3%和5.89%~6.73%,说明该方法具有更好的抗噪性能。
2025年04期 v.50;No.238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童珮灵;林聪;朱宁宁;陈喆;龙宸;董震;杨必胜;
城市树木作为城市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多项重要生态功能,其地上生物量反映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碳储存能力和生态健康水平。面对传统地上生物量测定方法在复杂城市环境下的诸多限制,本研究基于多光谱遥感影像,对城市树木地上生物量反演方法进行探究。首先基于二维高斯模型将单木生物量进行扩散以建立样地生物量,并综合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统计特征以及影像提取的光谱、纹理特征以构建多维特征集。通过实验,比较了多元线性回归、支持向量回归、随机森林回归和多层感知机4种模型在生物量估算上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多层感知机模型表现最优,并基于该模型对研究区域内的树木地上生物量进行了反演、制图以及分析,为城市绿化管理和生态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流程和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南京市建邺区北部为例,得到区域内城市树木总地上生物量约为90 466.491 8 t,地上生物量密度最高可达约11.5 kg/m~2.
2025年04期 v.50;No.238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9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游晓烨;明东权;程朋根;
通过对比不同数据在南昌市建成区提取上的表现,评估了NPP-VIIRS-like夜间灯光数据(night-timelight,NTL)及其合成数据: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结合夜间灯光指数(POI&NTL)、基于植被指数构建的城市灯光指数(vegetation adjusted nighttime urban index,VANUI)和兴趣点结合植被调节NTL城市指数(POI&VANUI)在提取精度和一致性方面的优势。结果显示,基于POI&NTL数据的建成区面积提取具有最小的相对误差,仅为0.06%,表现出最高的精度和可靠性。在建成区的空间分布方面,各种数据提取的建成区范围相似,但在细节和边缘小区域的识别能力上存在差异。特别是,引入了POI数据的提取方法能够有效识别非中心聚集区的建成区,以多源数据融合的POI&VANUI数据在提取建成区范围上表现最广。通过混淆矩阵对建成区提取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结果显示各数据的建成区总体精度均高于80%,Kappa系数均高于60%。以POI&NTL数据提取建成区在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表示的一致性上都表现出较高水平。POI&VANUI数据在漏分误差和制图精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说明多源数据的融合有利于提取建成区的完整性。
2025年04期 v.50;No.238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德咏;戴吾蛟;张云生;邢磊;谈遂;刘建林;
针对常规双目视觉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双目标定以及特征匹配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目视觉追踪测量的双相机三维位移监测方法。首先,利用两台相机分别进行单目视觉平面二维位移追踪测量;然后,对两组平面位移进行交会获得三维位移,从而避免了双目标定以及特征匹配测量步骤。理论与实验分析表明,该方法的测量精度主要受双相机主光轴夹角的影响,误差大小为该夹角的余弦函数,与距离无关。通过野外测量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双相机主光轴夹角接近90°时,在40 m测量距离下,静态测量精度和动态测量精度分别为0.24 mm和0.36 mm,满足高精度滑坡和工程结构变形监测的需求。
2025年04期 v.50;No.238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国明;张荞;郑梦婷;李国庆;王萍;
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速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四川省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光伏用地信息有利于精准掌握全省产业发展状况。本文建立了一套涵盖航空和航天遥感影像的样本数据集,设计了一种基于注意力增强网络模型(squeeze-and-excitation feature pyramid network,SEFPNNet)的光伏面板自动提取方法,实现了四川全省光伏面板自动提取,并与开源数据集和其他典型语义分割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本文数据集和SEFPNNet技术方法的光伏面板提取精度分别优于开源数据集和其他典型语义分割方法,分类总体精度为94.7%,Kappa系数为95.7%,较好的实现了四川省全域单行光伏面板提取。
2025年04期 v.50;No.238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文婷;安平利;侯景鑫;付海强;朱建军;刘官鑫;韩文涛;
地下水管漏水普遍,造成水资源和经济损失。有效的漏水探测技术缺乏,尤其因供水管道埋设在地下,难以及时发现漏水。长波极化SAR信号穿透能力强,可记录次地表含水量信息,为漏水探测提供了新机遇。本研究利用SAOCOM数据,通过Singh七分量极化分解方法提取城区地表散射能量,结合地面实测数据,训练了随机森林、多层感知机和XGBoost三种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漏点。最后构建集成模型,通过投票机制提高漏点检测准确性,准确率达81.20%。通过DBSCAN(density-basedspatialclusteringofapplications with noise)密度聚类方法优化预测结果,将潜在漏点减少至1 265个,发现所有真实漏点均位于疑似漏点的150 m缓冲区内。本研究展示了利用PolSAR数据结合机器学习技术在城市水管漏损检测中的潜力,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方法和经验。
2025年04期 v.50;No.238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1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筱龙;顾仁杰;贺彪;蒯希;潘东海;王委;
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CIM)的提出促进了GIS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的深度融合。本文基于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共享需求,设计了BIM-CIM跨平台协同建模流程与数据模型;提出了面向建筑工程建模的辅助设计及成果数据跨平台转换算法;基于BIM中台与信息本体技术实现了跨平台语义融合与属性同步。通过在深圳市全市域时空信息平台和PKPM-BIM设计平台上的应用验证,本文方法实现了BIM、CIM数据在跨平台高效融合与双向流转,有助于提升城市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效率。
2025年04期 v.50;No.238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3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铭星;罗年学;
随着ChatGPT的推出,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LLMs)展现出了出色的知识覆盖、文本生成和持续学习进化等能力,大语言模型已成为人工智能迈向通用智能的里程碑技术。同时,大语言模型也给智能体(agent)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研究针对地质灾害领域,设计了一个融合大语言模型和空间智能体的地灾问答系统,系统通过引入本地地灾知识以弥补大语言模型在地灾专业领域知识的不足;通过融合空间智能体,解决了大语言模型难以理解和处理空间问题的能力,可实现用户针对地灾专业领域问题的回答和展示。
2025年04期 v.50;No.238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